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高雄EQ協會

敏感度訓練與生命深度醫治 初階工作坊 課程分享


隨著少子化,對於了解自己家族的故事,越發的困難,家族成員中的少聯繫,讓很多本該有的連結都中斷了,生命成長的缺乏支持跟保護,無形中就積累著匱乏跟無力,受傷的孩子成為了父母,也養育出其他受傷的孩子,每個生命都在受傷中成長,都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力,沒有誰對誰錯,生命的傳承都有愛,會感到受傷的都是「方式」,長大的生命,要有意願跟能力去探討跟成長,為自己生命的完整,承擔起自我照顧並學習成長的責任。


孩子的眼睛都是看向媽媽的,媽媽的快樂、不開心、悲傷,都牽動著孩子的身心感官,孩子的世界很單純,有限的理解看不懂大人為什麼這樣(情緒暴躁、沒耐性、不停出去忙工作),只能用最簡單的解釋(無意識地把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),努力地想要幫忙(讓自己很乖、或努力很有成就),在辛苦的成長中,形成很多固著的思維,不同時代背景的固著思維,在親子間產生衝撞,一直付出、承擔的人,其實是很孤單的,內在最深的渴望是連結。


家族高掌控的傳承,來自於代代成長中的驚嚇、恐懼、不安全感,藉由操控外在的人事物,來安撫自己的期待與想像,在孩童時期,被剝奪了太多權力、受到太多驚嚇、太容易就妥協,就會無法表達、也沒有能力去感受這些受傷的情感。因為發生的太頻繁,鈍化了反應跟感受的能力,變成了一種習慣,理性上的不容易意識,不代表身體情緒不會作用,生命的本能只要遇到不想要、不舒服,反射性地就會反抗、排斥,「習慣性地拒絕」就成與人連結的開場白。


隔代教養,「被聚焦的愛」,成為認知愛的唯一標準,只要不聚焦我就是不愛我,關係是雙方的,有時不是別人沒有愛,而是自己帶著標準跟期待的愛,就會感受不到,我們都是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父母的對待(我感覺好-滿足我的,就是被愛,我感覺不好,拒絕我、不滿足我的,就是不被愛),事實是,無論父母如何的對待,都不是你好不好的問題。


「對誰交代的人生」,只能不斷的犧牲自己去完成被賦予的使命,這個使命一開始是父母給的,後面卻成自動化的反應,不斷的在每段關係中要求自己承擔責任好對誰交代…,為了要「交代」,所以必須有很多的關注跟操控,嘮叨、焦慮、不安、擔心很多….,對死亡的不安,只要「看不到、找不到」,就足以引發強烈的情緒,不容易的生存壓力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,父母面對不公平的態度,也影響孩子們接納不公平的選擇,生命最大的禮物就是「接納」。


「寄人籬下」的童年生活,延伸至成年對家的想像跟渴望,安靜、不吵,不代表沒感覺,很多時候是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些感覺,深刻的失落、無奈、孤單是生命的基調,害怕和人互動,不被理解、也不知道怎麼說,讓自己低需求,也習慣不表達需求,大人出狀況,背後就會有受傷的小孩,長大的我們,如何帶領自己朝向渴望。


「離開外婆家,大人都以為我在演,其實我很難過….」

「為什麼要哭,有什麼好哭的」,「學會忍耐,就不會被問了…」

「想念外婆…我很怕黑」,「為什麼要和最愛的人分開….」


孩子內心的吶喊,在寫信回信中,忠實的流露訴說著….,每一個受傷如果都能夠好好的被自己看見、接納、擁抱、支持、心疼、允許,你就能有家的感覺,「療癒」這件事,不要想得太複雜,只要看到真實的片刻,「痛苦、不舒服」是生命很重要的訊息,「講述」就是在看見自己,目前的狀態,只是一個檢測點,讓你選擇,你想要的未來….。


祝福無限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場次 : 2023.07.29

帶領講師 : 盧廣寓 張幸玫 老師

文 : 隨堂志工
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Yorumlar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