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是哺乳類動物,哺乳類天生就需要依附連結才能生存,人類又是所有哺乳類動物中,需要仰賴被照顧的時間最長的,也是神經系統發展潛能最細緻的動物,基於動物生存安全需求的驅動,我們的潛意識會一直投入偵測環境的安全、生理需求被滿足的安全、以及與人連結的安全。
個體最早期的生存依附經驗,都會以內隱性記憶的方式,被儲存在感官內,成為我們反映外在人事物的基礎感覺,而這些感覺將對我們的行為呈現,有著關鍵性的影響。
「我們如何靠近彼此、分開,以及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裡,如何保有自己。」
「身為人,我們渴望連結,但,這也是我們最深的恐懼。」
「你被照顧的經驗是如何的?」
個體的生命呈現,需要連同主要照顧者的狀況及其成長環境的因素一同觀察,孩子的神經系統會學習主要照顧者的神經系統,也就是說焦慮的主要照顧者,也會把焦慮傳遞給所照顧的孩子,但是孩子不會知道具體是在焦慮什麼,但是卻會一直被焦慮的感覺滲透著,變成一種無論什麼事情都存在著焦慮的感覺隱隱驅動。又因為焦慮太習以為常,個體常常不容易意識到自己處在焦慮的狀況,變成一種「說不清道不明」「無從說起」的不平穩狀態(因為沒有明顯具體的事件可供追溯)。
成年後的生命,面對天生想要發展美好追求幸福的渴求,身體卻無法跟上這樣的目標設定,通常都是受困於生命早年依附經驗中的內隱性記憶留存的訊息,要應對這樣的困境,需要從身體工作著手,會比要求大腦「強制執行」要來的容易。
「大腦是一個經驗的器官」
帶著舊經驗是走不出新格局的,當我們發現怎麼做都不對勁時,先停下來,不然「舊有的模式」會反射性、自動化的持續啟動,如果沒有停下來,我們常會發現,一個不好的狀況,會帶出更多糟糕的狀況,「停下來」,就是在終止狀況繼續的惡化下去。
「安全感」是生命展開的基本需求,與其一直在避免體驗到不安全,忙於照顧不安全,更貼近我們需要的,將會是去思考---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安全」,我如何帶領自己去體驗到這些過往我沒能體驗到的安全」,唯有身體確實地去接收到這些安全的感覺(要覆蓋過往不好的或是沒能得到的體驗,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重複的、持續的、可以帶來滋養的經驗去建構跟置換),我們的認知才能真的接地氣的相信,我有足夠的資源,可以去應對我所想要的美好未來跟挑戰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帶領講師 : 伍琇鉅 老師(Jheel Antar)
現職 : 創傷療癒執業師
*美國身體經驗創傷療法®(SE®)認證執行師(SEP)
*美國神經情感碰觸®(NeuroAffective Touch®)認證執行師
文 : 隨堂志工
#好的父母不是100%做到好,而是1/3做好,1/3犯錯,1/3修復。
#如果和人的依附連結經驗不好,就會轉移到物質化依附。
#回應很少會讓事情變好,但連結會。
#當連結失去時,我們會用什麼方式試圖爭取或恢復連結
#舒展身體是為了擴充身體的內在空間,當身體內在感覺有空間,心裡的空間也同步會出現
#當我們身心內在空間出現,能接收到的東西也會變多
#情緒可以透過身體來自我調節,放鬆--身體才不會耗氧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