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高雄EQ協會

2024.08.31敏感度訓練與生命深度醫治(初階)工作坊 課程分享

已更新:4天前


人都有渴望生命被愛,被理解、被接納、可以得到保護,感覺到安全,有自由,有價值,有意義,與人是親密、有歸屬的。但當生命成長過程中沒有這樣的際遇時,這些在我們心裡的渴望,就需要被大腦保護,為這些我們沒能得到的,發展出一個因應的解釋來幫助我們接受挫敗,得以繼續維持生活的動力,這個過程讓我們逐漸變成用腦在生活的人。


頭腦太強大,需要透過目標來推進生命力,人的自我價值,也在過程中,變成跟外在的成就價值依附在一起,除了成就的耀眼外,卻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意義。因為我們早就跟自己失去了連結。



「什麼事情只要習慣了,也就麻痺了」,當成長的環境,讓人選擇不斷的去習慣、去妥協時,感覺就不再重要,自己無法感受到痛苦,也就不會知道什麼會帶給對方痛苦,「我覺得這沒什麼」的傷害,無時無刻都出現的讓人無法理解。「叛逆」的底層,其實是想要脫離父母的影響,想要經驗自由的一個方式。


「孤單感」、「感覺生命中有種空洞」,「不知道生命的意義」,來自於生命早期依附關係的經驗,拒絕來自於失望,為了保有自己,不斷的跟關係保持距離的同時,也遠離了愛。


孩子都看不了父母受苦、不開心,太在乎、太想要解決父母的情緒與困境,就會錯亂了親子關係中的序位,介入他人的關係與課題,剝奪了他人需要在自己的課題中學習成長的機會,也同時忽視了自己的人生功課,感情是需要理想化的,某種行為的確構成傷害,但這不影響其中也包含著親密,尤其是親密的人之間,常常是有一顆想為對方好的心,卻以傷害的形式表達。


不親近不代表不愛,跟問題保持距離,也是一種愛的方式,愛恨分明的人,也會是一個是非對錯分明的人,親密關係不能建立在恩情之上,恩情是一種失去平衡的付出,有恩就可能會有仇。恩中常會出現控制,仇則是該感恩者的背叛。


透過講述三代家庭族的故事中,區分、脫離用父母的感覺、立場、思維來看待人事物,重新建構自己的想法跟感覺,關鍵時刻、關鍵表達,理解、體諒是大腦,用心感受,重新為自己的渴望跟需求做表達,生命最終都在追求一份內心的平靜、安穩,在父母面前,我們永遠是小的,愛的流動,從你開始。


祝福無限!!


帶領講師 : 邱麗螢 老師

文 : 隨堂志工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