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08.16暑期兒童良知—我心裡的小宇宙 一日工作坊
- 高雄EQ協會
- 16分钟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文 : 隨堂志工/家長回饋 分享
兒童良知課程的常態課或是工作坊,常常有家長會詢問許多問題:課程內容是上畫畫嗎?每一期的課程內容都一樣嗎?會有作品帶回家嗎?上這個課程小孩的情緒會有改善嗎?……
身為媽媽角色的我本人,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或期待,我會在小孩課後追著他們問:今天上什麼課程啊?有沒有畫畫啊?聽故事繪本嗎?那你聽完故事有什麼感想呢?哇塞──當我寫到這裡時,我的身體開始寒毛直豎、思緒瞬間湧入……媽媽好煩啊!怎麼這麼多問題?我怎麼會記得這麼多事情啊?
回想起小時候,甚至是現在的自己,雖然已經有意識改善,卻仍經常出現的「慣性」語言,依舊存在著許多的框架與限制的暗示,第一次以隨堂志工的長時間、近距離視角跟著老師在課程上學習,我發現,Tania老師一整天很少,甚至幾乎沒有出現「不、不行、不可以、不要……」的用詞,即使學生吵鬧,上課過程位置或姿勢不恰當,老師都是以正向的語詞,來提醒並要求小朋友調整-----讓我想到「好好說話」這件事,做媽媽的我真心感到不容易啊。
一整天課程的進行豐富有趣又不緊湊,小朋友該體驗的一項都沒有少,寫、畫、剪、拼貼、電影欣賞、讀繪本、疊積木、塗果醬DIY、分享、表達、走動、感覺,當然吃吃喝喝一定少不了,課程中老師搭配了許多淺顯易懂的牌卡,讓小朋友更容易感覺,也能更輕鬆的表達心中的感受,是一個非常棒的環節,雖然不清楚小朋友回家後,如何跟家人分享課後感想,但對於每個環節的過程,我可是感受滿滿。
課程開場免不了的模式,就是自我介紹吧!老師請大家「自製名牌」來開場,一開始小朋友遲遲無法下筆,透過老師的耐心引導才開始出現想法,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,真的充滿了創意及個人風格。接下來的「圖畫拼貼」,大家開始發揮實力創造出不同的繪畫風格,剪開成四等分之後,可以自由的拼貼在底稿上,你想呈現原來的圖畫?或是拼貼出截然不同的組合排列呢?
午休前的最後一個活動深深吸引了我,老師讓孩子背對她,只是孩子只用「聽」來接收老師指令,並依自己的理解拼出指令中的積木形狀,第二次則可以在最後提問並修正自己的積木形狀,多麼有趣且生活化的活動啊!看到這個過程,我想到生活上,我們都跳脫不了「表達者」或「傾聽者」的角色,這兩者間是否能表達清楚並完整接收訊息,影響了一段溝通的順暢與否。孩子的遊戲裡,也能有這樣的過程。
午餐結束,稍作午休,老師讓孩子排成列走動,透過五官看、聞、聽、觸碰來感受物品並喚醒知覺。接下來,用故事繪本引導小孩思考「完美」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跟想法,搭配手做果醬吐司來觀察自己是不是要求完美?電影欣賞讓每個小孩看得入迷也沉浸在故事情節裡,一個默默愛著孩子支持孩子的父親,一個曾經失去方向對未來迷惘的小女孩,最終找回初衷完成夢想,非常適合引發孩子的深度思考。最後,老師拿出壓箱寶「樹卡」,請孩子們選一張代表「現在的我」,一張代表「未來的我」,再以自由繪畫或剪貼或文字的方式完成一張完整的圖。
這次參與的孩子,都是之前有參加過協會兒童良知課程的孩子,像同學會一般,喜歡到這裡上課相聚,因為這裡沒有框架、沒有過多的規矩,可以舒服自在,也可以自由表達而不被評價,可以看見自己的感覺,被接納被理解,孩子就只是一個孩子,看見孩子的本質,不要替孩子掛上太多的「應該」,替孩子貼上任何「以為的標籤」。
一整天的課程下來,雖然也不能說每個環節都有十分充足的時間,但也都足夠讓孩子們做基本的分享跟完成作品。
我看見也相信有許多的滋養已經在他們心中發芽,如同最後一張作品一樣,從小樹變成大樹,從樹幹變成枝葉繁茂,從綠意盎然變成了繁花盛開。
孩子啊!今天的你們真的很棒。
期待下次課程的開辦^^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