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25.08.16兒童良知一日工作坊--《我心裡的小宇宙》 帶領分享


ree

帶領講師 : 郭于瑄 (Tania)老師


文 : 郭于瑄 (Tania)老師

秘書處 編輯


這是一整天的陪伴時光,孩子們不只是玩得開心,更多的是,還能在過程中去體驗「意識到感覺」跟「學習自我覺

察」,並真誠地記錄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情緒。


如何讓大一點的孩子,用更清晰、更貼近自己呈現的方式,自然的可以是因為經過了自己的自我了解,然後去向外表達出自己內在世界的發生---國小的孩子,其實學校的日常學習,就已經在鍛鍊這個能力了-----「書寫」可以成為一個自我陪伴的工具。它不是一日之功,是需要不斷的有機會運用,在活動與生活經驗的結合中,引導孩子們留下自己的觀察與反思,拓寬書寫方式的表達,慢慢的成為運用自如的能力。


活動進行時,我聽見許多超乎想像的分享。

像是在快與慢的節奏練習裡,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慣性與身體的狀態;

在積木溝通的練習裡,討論到「一場好的對話」需要的條件:

安靜的空間、對方能理解的語言、適當的姿態與時機,

有孩子說,當傾聽者其實很難,因為要停下來、專注地聽,

也有孩子發現生活中哪些人讓他們溝通起來很容易,哪些人則讓他們感覺很困難。

更有人提到,有時候我們連自己想講的是什麼都還沒釐清,就急著把話說出去,後來發現---這樣的對話,往往也不容易真的「被聽懂」。


每個生命其實都有其看待跟感受自己的姿態跟角度,即便是孩子也不例外。


在主題繪本共讀分享中,有個孩子說,他覺得自己的爸爸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,所以他總感覺爸爸對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好,但也因此觀察到爸爸應該給自己蠻多壓力的,有點辛苦。這樣的觀察很細膩。在繪本外看著這個故事的孩子們,都覺得故事中的完美熊先生生活也太緊張了吧!


在看影片的活動裡,邀請孩子們學著去觀察人物的表情、推測他們的情緒,專注練習提問:他可能怎麼了?為什麼這樣?讓他們有機會用無關好壞對錯的思維,去覺察別人的情緒,鍛鍊理解的基本心態與姿態。

在孩子的世界,表達思維跟狀態,常常是非語言跟多元的----生命樹卡創作,孩子們畫出「現在的自己」與「想要成為的自己」,那些色彩、圖像與文字,去呈現目前擁有的特質和資源,進一步去思考如果「現在的我」是這樣,要升級到「想成為的我」,會需要些什麼呢?這段藉由創作思考的過程,孩子們拼貼出了他們的夢想、煩惱與期待。


一整天下來,看著孩子們的笑容、認真書寫的神情、從活動中浮現的那些靜靜的發現,不知道他們心裡,會怎麼說這一天,但在我的心裡卻滿載著滿足跟感動。


謝謝今天每一位願意靠近自己的孩子,讓這場一日工作坊,成為了一場溫柔又豐盛的旅程。

ree

Comments


生命的問題,環環相扣:

童年的創傷、壓抑的情緒、逃避痛苦的態度、迷失的自我、

糾葛的關係、破裂的婚姻、破碎的家庭、無法控制的傷害孩子、....。

 

唯一的出路,就是學習成長,

面對自己生命問題,成為一個真實的自己。

©2023 家庭EQ協會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